|
|||||
|
|||||
“大风车,吱哟哟地转,这里的风景真好看……” 小时候,这样的童谣总会勾起人的无限想象,大风车,到底是种什么样的事物呢? 在我孩童时期,总是对一些不了解的事物怀揣着一份好奇,譬如新闻里的奇闻异事、充满神秘面纱的宇宙飞船,又譬如画报里看到的风车房子……或许出于对新奇事物的向往;或许是对风这样无形的存在好奇,想知道人类究竟能利用它做出怎样宏伟的事;又或是看见过水车长什么样,玩过手里拿着呼呼转的小风车,自然而然就联想到大风车。当然小孩子的好奇心又显得短暂,仅只在内心埋下一枚种子,等待着哪一天生发出枝桠。 对大风车的初印象,还要追溯到初中暑假。还记得那是回老家的一条蜿蜒山路,在云南的雨季里显得朦胧,我在大巴里睡得迷糊,翻过一座山时车身伴着摇晃颠簸,车轮卡住了,大家纷纷下车查看。母亲的声音叫醒我,她手指向窗外,带着一点开心又惊奇的声音说“看啊,那个就是大风车”。 我眨眨眼睛沿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望见远处转动的白色风叶,纵然塔筒被山道和树木挡住部分,那一抹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白色却在雾蒙蒙的绿意中格外明显,向上生长着竟似比那远山还要高,在云雾中似乎直冲云霄,那是什么钢铁巨兽!它在缓慢又稳定的转动,看起来一点也不受天气影响,这比我从前想象的还要震撼百倍。 这不得不让我感到着迷了,既对人类造物的伟大,也对那肉眼看起来细薄的叶片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后来慢慢了解到风车的演变历史,它从古代神话传说中走出来,从祈福辟邪的吉祥物件,摇身一变成为助力人们生存饱腹,用于提水灌溉和碾磨谷物的实用工具,再到如今为千家万户供给绿色电能……任风车的职能如何变换,不变的是护佑人们的初衷,也把民间古老谚语中“风吹风车转,车转幸福来”的美好寓意延续至今。 风车的形状也不断改良发展,从中国古代船帆式的旋转柱轴,早期波斯的芦苇叶片垂直轴;到适应磨坊需求的木质框架+布帆矩形多叶片水平轴,典型的有大家耳熟能详的荷兰风车;到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三叶片风车成为主流,类似螺旋桨的流体效率再兼顾稳定与经济性,成就了风电的商业化。一代又一代,风车的故事跨越了时空,串联了过去与未来,它身上凝聚着无数设计和建造者的辛勤与智慧,它的意义已超越了本身的实用价值,更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象征着生命富于活力、流转不息的美丽风景线。 自加入黄金城这个大家庭,我对曾经想象中的“大风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不止是它将风能化电的神奇魔力,更懂得了这些矗立在旷野中的庞然大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只有真正走近风电场才懂得,每一片风叶的稳定运行,都浸透着无数黄金城人的心血与汗水。从项目建设时在泥泞土路中开辟通道,到施工吊装时精准操控巨型叶片对接塔筒。运维期的守护也从未停歇:从日常巡检时踩着晨露记录数据,到运维检修时钻进狭窄机舱排查故障,再到技改创新时反复推演优化方案,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让这些“钢铁巨人”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他们身上流淌着黄金城人特有的坚韧与担当——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高空挑战,用专业和匠心守护着每一台风机的高效运转。 “风车转,风车转,转出电力一串串”如今这句童谣有了更鲜活的注解。许多风电场已褪去神秘面纱,变身成生动的研学基地,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大风车”的奥秘;电厂人也纷纷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述“风从哪里来”的故事,为后来者破开了一扇了解风电世界的广阔窗口。从呼啸的原野到明亮的课堂,从转动的风叶到萌发的梦想——他们不仅输送着光明,更播撒着希望。 这些转动的风车,不仅在输出清洁能源,更在书写着一代代人坚守与创新的篇章,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而我,作为新时代的黄金城人,能成为这绿色变革中的一个字符,何其幸运。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