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黄土高原的风干燥而粗粝,裹挟着熟悉的尘土味扑面而来。我站在延安的土地上,望着远处层叠起伏的沟壑梁峁,一种奇异的时空错位感突然攫住了我。十五年前,那个穿着运动服、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也是这样站在延安的马路上,紧紧攥着爸爸的手掌,好奇地打量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那时的延安,在我眼中是教科书里的革命圣地。父亲带着我走遍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指着每一孔窑洞,讲述那些遥远而庄严的历史。我懵懂地点头,目光却总被路边的冰糖葫芦和木制玩具手枪吸引。记忆里的延安是黑白的,像泛黄的老照片,唯有父亲低沉的声音和那些革命故事,在昏黄的灯光下闪烁着微弱而温暖的光。 而今归来,我的身份已不再是那个走马观花的小游客。作为延安热电2×350兆瓦机组项目的工作人员,我的工作笔记本上写满了设备参数、供货周期和验收标准。项目选址在延安新区沿河湾村附近,距离老城区三十公里。第一次踏勘那天,我站在规划区的黄土塬上,风卷着细碎的沙粒,噼啪地敲打在安全帽上,恍惚间,我仿佛又看见童年的自己在对面的山梁上奔跑,鲜艳的红领巾在风中高高扬起,像一面小小的旗帜。 “这里是一号设备仓库。”王主任的声音将我从回忆中拉回现实。他指着仓库里整齐码放的钢材、电缆和各种设备,详细解释着场地的规划和物资调配流程。我蹲下身,抓起一把黄土,任由细碎的颗粒从指缝间缓缓流泻。这土壤曾经滋养过“小米加步枪”的革命岁月,如今,它将托起一座现代化的热电厂,为这座红色城市输送源源不断的光与热。 休息日,我独自重走了儿时的“朝圣路线”。枣园的老梨树依旧苍劲,毛泽东旧居的书桌上,那盏著名的煤油灯仍静静摆放着,玻璃罩上落着薄薄的灰尘。可当我站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前,耳边回响的不再是导游字正腔圆的解说词,而是脑海中自动浮现的热电厂设备参数——锅炉热效率、汽轮机转速、发电机出力……这种记忆与现实的奇妙交织让我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成长就是这样,在旧日的底片上一次次曝光新的画面,最终叠合成现在的自己。 如今,热电厂的电流正沿着纵横交错的电缆,流入延安的千家万户。而我的记忆,也在这座城市的光影交错中完成了一次闭合。火电机组昼夜不息地运转,如同这片土地上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当电能点亮夜晚的灯火,当温暖送入每一个家庭,热与光,记忆与现实,在此刻的延安,终于达成了最完美的和解。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