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中国质量”的黄金城一线脊梁
——黄金城核电公司工程质量管理人员的故事
来源:黄金城核电公司 作者:黄志超 秦丽娟 时间:2025-10-17 字体:[ ] 分享:

在祖国蓬勃发展的画卷中,工程建设的宏大叙事始终亮眼——无论是技术的突破创新,还是关键节点的顺利达成,都在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而这份成就的每一笔勾勒,都离不开最基层、最前线个体的默默托举。

质量,这个支撑工程生命的核心概念,正是在他们手中被具象化:是每一次精准的测量,是每一颗拧紧的螺栓,是每一次不厌其烦的复查。黄金城核电人用最朴素的行动,将“质量第一”的理念镌刻在工程的每一寸肌理之中,为新中国的建设蓝图筑牢根基,也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了厚重的实干底色。

刘士宁:沙海中的质量“钉钉子”者

华在沙特阿拉伯东部省贾富拉沙漠的腹地,极端环境本身就是对质量和意志的终极考验。电仪厂用班副班长刘士宁,便是在这片“生命禁区”中,为燃机点火保驾护航的坚定守护者,也以中国建设者的专业与坚韧,在异国沙海为“中国质量”口碑添砖加瓦。

这里的挑战是立体而全方位的。高温是第一个敌人,中午52摄氏度的气温下,金属设备烫得无法徒手触摸,汗水浸透的工服片刻就结出白色的盐渍。刘士宁和团队调整了作息,利用早晚相对凉爽的时段进行精细作业,但质量要求从未因高温而打折扣,他们坚持使用校准过的工具,确保每一个电气接点的力矩都精准无误。沙尘是更狡黠的对手,它无孔不入,钻进电缆桥架、控制柜,一旦清理不及时,就可能引发短路,导致全线停机。刘士宁推动建立了专项“设备防尘与清洁”流程,每日定岗定责,像呵护眼睛一样,为精密电气设备除尘清沙,并形成记录,让防尘工作可追溯、可考核。

贾富拉是一片“孤岛”,物资采购周期长,通信信号时断时续。一次,关键仪表故障,新件运抵需数周。面对可能造成的工期延误,刘士宁没有“等靠要”,他带领团队拆解故障件,发现是沙尘积聚导致电路接触不良。他们小心翼翼地清洗、测试,凭借着对电路原理的深刻理解,竟让这件“被判死刑”的仪表恢复了功能。在信息的荒漠里,他们建立了本地知识库,图纸更新靠人力接力传递,用最“笨”却最可靠的方式,确保了质量指令的畅通无阻。

最令人动容的,是在一场特大沙尘暴中完成发电机区域电缆终端制作的任务。狂风裹挟着沙粒抽打在脸上,能见度极低。刘士宁和兄弟们用湿毛巾裹住口鼻,在探照灯的光柱下,一丝不苟地进行剥线、压接、绝缘测试。那一夜,近百个电缆头在风沙中诞生,每一个都符合标准。当看到一排排盘柜的指示灯在沙漠的暗夜中如期亮起,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由衷的自豪。刘士宁说:“在这里,‘质量是生命线’不是一句口号,是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在呼吸都困难的沙尘里,用双手捍卫的尊严和承诺。”他的坚守,是中国建设者在海外极端环境下,用专业、坚韧与担当铸就的、一座无字的质量丰碑。

刘士宁(中)进行工程质量检查

王淙:毫米之间的“找正”专家

如果说刘士宁的战斗是与宏观环境抗争,那么汽机本体技术员王淙的战场,则是在毫米、甚至微米级的微观世界里。

汽轮机和燃气轮机是电厂的心脏,其安装精度直接决定了整个机组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王淙的工作,就是确保这颗“心脏”被精准地安放在设计位置上。这项工作被称为“找正”,是汽机安装中最考验技术、耐心和责任心的环节。他有一个朴素而坚定的原则:“反复校核,数据为准”。每一个模块就位,他不仅要求“落得准”,更要求“连得牢”。他多次使用高精度的全站仪对模块坐标进行复测,确保其轴线与设计基准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对于支撑结构和连接螺栓,他会逐一复查紧固力矩,确保其连接可靠性。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有效避免了模块间错位、接口应力集中等长期运行隐患。

王淙的质量故事中,有一个被广泛传颂的案例。在一次汽轮发电机组的精找正过程中,他细致审查施工记录后,敏锐地发现施工人员仍在沿用一个多月前初找正时使用的允差标准。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他立刻意识到问题:一个多月来,环境温度发生了显著变化,金属设备会热胀冷缩,沿用旧标准会导致中心线出现微小但关键的偏差。他立即查阅厂家技术文件,果然,说明书明确规定了找正作业的温度条件。他顶住压力,果断提出重新校准的建议。这一举措,避免了后续可能出现的振动超标、磨损加剧等严重质量问题。这不仅体现了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更彰显了其不盲从、敢于依据专业判断发声的可贵品质。

除了看得见的设备安装,王淙对隐蔽工程的质量同样一丝不苟。他坚持“可追溯记录、全过程监督”的原则,在每一次隐蔽工程封闭前,都像过筛子一样,对焊缝、螺栓、清洁度进行全方位检查。在燃机进口过滤室封闭前,他多次发现模块拼接处存在不易察觉的杂质颗粒,他坚持要求停工,重新清理,直到完全达标。他说:“这些地方一旦封闭,再想检查就难了。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成为未来运行中的‘定时炸弹’。”他将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把事后补救变为事前预防,为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淙(右)在工程现场与业主交流

杨明福:从源头把关的“老监造”

设备监造,是质量链条的源头。拥有16年监造经验和三十多年工龄的杨明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设备出厂前,通过“望闻问切”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 他守的是源头,护的是祖国工程的“第一道防线”。

杨明福的案例库中,充满了各种“反转”故事。在一次四大管件的原材料检验中,他会同业主、项目第三方共同见证力学性能试验。令人意外的是,连续三次检测,结果都不合格。现场气氛一度紧张,大家普遍认为是材料质量出了问题。但杨明福没有轻易下结论,他凭借多年经验,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会不会是检测仪器本身不准?在他的坚持下,大家对试验仪器进行了复检,果然发现是仪器出现了偏差。问题迎刃而解,避免了优质材料被误判拒收的重大损失。

监造工作不仅是与物打交道,更是与人沟通的艺术。在一次高低压加热器的水压试验见证中,业主代表对图纸中的技术要求表示不理解,认为试验压力与图纸标注不符,试验一度陷入僵局。杨明福没有简单地充当“传声筒”,他主动站出来,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深入沟通,发现是图纸版本和理解上的差异。他协调厂家连夜升版图纸,使技术要求与试验操作完全对应,最终消除了业主的疑虑,试验得以顺利通过并获认可。

历经无数项目,杨明福对质量工作始终保持着一份敬畏。他说:“如果发生漏检,不合格设备流入现场,会造成巨大的返工浪费和工期延误;如果发生误判,则可能让有问题的设备蒙混过关,给项目带来长期隐患。”“凡事有据可依”是他的口头禅,执行任何检验前,他都会仔细阅读采购合同、相关技术标准和设备图纸。

当被问及职业生涯的最大成就感时,他的回答同样平实:“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经我手验收的设备,到达安装现场后一切顺利,不会因为我的工作给公司和项目带来任何麻烦。”这份“源头守质”的执着,恰是建设者以责任为祖国工程筑牢根基的本色。

这些藏在细节里的行动,是无数建设者共同守护质量的生动缩影。正是靠着像刘士宁、王淙、杨明福这样的人,在各自岗位上牢牢把住“质量关”,才让每一项工程的根基愈发坚实,也让“中国质量”的口碑从概念落到实处。这份由无数人筑牢的质量根基,终将推着“中国质量”的名片,在更广阔的全球舞台、更多核心领域,沉淀出更厚重的价值。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