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金秋季节,黑龙江萝北原野上稻浪翻涌,沉甸甸的稻穗在风中低语。在这片丰收的黑土地上,随着最后一台长达108米的风机叶片在百米高空精准对接,黑龙江萝北风电项目历时11个月的建设,圆满完成全部风机吊装任务,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攻坚·吊装 这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要将重达32吨、长达108米的巨型叶片,在百米高空实现与轮毂的毫米级对接,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整个团队的韧性。 吊装现场,高空无人机实时传回吊装画面,地面对讲机持续对接叶片角度,操作手在驾驶室内紧盯数据微调吊臂。天地之间,一场精密的协同作业正在上演。 在最后一片叶片吊装的关键时刻,项目负责人李兵仰首凝视高空,目光如炬,汗水沿着安全帽檐滴落,在深蓝色工装上浸出斑驳汗渍。“注意风速变化,保持吊臂稳定!”他的声音穿透施工现场的轰鸣。当最后一道螺栓稳稳紧固,他才缓缓舒展紧绷的眉头,露出欣慰的笑容,“这是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献给这片黑土地最好的礼物。” 攻坚克难的信念,同样支撑团队度过严冬考验。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中,面对半米深的积雪和坚硬的冻土,党员先锋队带头破冰除雪,青年突击队连夜值守。有人连续数小时奋战,累得直不起腰;有人睫毛结霜仍坚持巡检,手上裂开道道血口。正是这份不畏艰难的执着,让团队成功突破极寒施工的技术壁垒,为后续作业奠定坚实基础。 守护·安全 项目风机点位分布面广,战线漫长,吊装作业、高空作业等环节风险交织,使得安全管控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安全管控成为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 为系统提升全员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项目部创新打造“沉浸式”安全培训体验馆,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构建可感可操作的实景化演练空间。馆内核心设施为高空坠落体验装置,使学员在绝对安全环境中感受失坠瞬间的冲击与恐惧,深刻理解“高处作业必系安全带”的必要性。项目部还配套开展吊索具辨析、起重设备实操、应急救援演练及应知应会考核等培训,形成了“体验—实操—考核”一体化安全能力提升机制。 同步推进的安全生产“雷霆行动”,构建起项目坚实的安全防线。项目负责人带队巡查吊装作业区、风机塔筒内部等高风险区域,排除各项隐患。每月专题会上,各部门系统汇报各班组“人、机、料、法、环”五项安全条件的复核验证进展,通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履职、网格化管理,确保责任到人、管控到岗。 正是通过体系化管理与现场执行的紧密结合,项目成功将“安全第一”的理念从制度条文转化为施工人员的行为自觉。安全管理人员以坚定的守护,为项目顺利推进筑起牢固防线。 初心·砺行 萝北风电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体现在精准的吊装作业和严密的安全管控上,更深层次地折射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力量。这支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团队,正是项目党建工作成效的生动写照。 面对项目地处偏远、环境艰苦的现实,以及年轻团队成员初期的迷茫与不适,项目党支部立足当地文化,打造“松江黑土·电照风行”党建品牌,通过“黑土初心”主题教育,带领青年走进垦荒纪念馆、黑龙江流域博物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团队凝聚力。 在风机基础混凝土连续浇筑的关键期,党员突击队带头24小时轮班盯守,全程监控施工质量,确保一次成优;在极寒天气挑战下,他们驻守现场协调资源,优化施工工序,保障冬季施工不间断;在首台风机吊装的关键时刻,运用无人机进行高空精准监管,迎风而上,圆满完成任务;在风机吊装等高危环节,严格进行安全交底与过程监管,实现吊装作业“零差错”。这支先锋力量,已成为现场管理中破解难题、推动建设的坚实支柱。 党建引领既体现在一线攻坚,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管理成效。通过对市场的精准研判,项目党支部把握铜价窗口期,积极组织与供应商协商,在电缆采购中实现成本节约80万元,充分彰显了党建融入业务、推动提质增效的扎实成果。 风再起时,稻浪依旧。一座座白色风车在这片黑土地上拔地而起,与金色的稻浪相映成趣。它们不仅是清洁能源的供给者,更是建设者们用汗水与智慧,为这片土地谱写的奋斗诗篇。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