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重点报道
我国海外承建规模最大水电站中的中国方案
来源:西北院 作者:纪卓娅 时间:2025-09-11 字体:[ ] 分享:

在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茂密雨林深处,被誉为东南亚“三峡工程”的巴贡水电站巍然耸立在巴卢伊河上,以其440亿立方米的巨大库容成为中国水电“走出去”的时代宣言。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 ,建设中首次实现中国水电技术标准在东南亚国家的完整应用,并荣获我国首个海外工程金质奖的殊荣。在这座水电丰碑的背后,是建设人员跨越国界的技术攻坚与文化交流,用智慧与汗水在热带雨林中谱写的动人故事。

联营为桥,技术实力铺就出海航道。

2002年10月8日,中国水利水黄金城设集团与马来西亚Sime Darby公司共同组建“马中水电联营体”(MCH),以总承包模式承建巴贡水电站主体工程。在设计环节,创新性地采用了中外联营的合作模式,由西北院与马来西亚森拿美公司共同组建设计联合体,携手承担项目土建工程的主体设计工作。这一合作模式既充分尊重了当地市场需求,又有效融合了中方先进的技术理念与经验,为中国水电技术走向世界探索了有效路径。

对于西北院而言,这次“出海”的意义尤为重大。巴贡水电站是当时西北院承担设计的最大规模海外水电工程,主持世界第二高的面板堆石坝设计,面临全新未知的挑战。然而,西北院并非单纯依赖联营体的“船票”,而是凭借多个大型水电站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扎实的技术方案,以及在高面板堆石坝领域积累的雄厚经验底蕴,成为叩开国际大门的关键。

多元共生,“小联合国”里的协同密码

在联营体模式下,项目人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西北院工程师曾说过,巴贡水电站工地真正算得上是一个“小联合国”,业主是马来西亚沙捞越电力公司(Sarawak Hydro),法国阿尔斯通和阿根廷英普萨负责提供机组、韩国公司制造闸门、澳大利亚雪山公司担任咨询顾问,德、加、巴西工程师参与监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在这篇雨林中碰撞出璀璨的火花。

国际工程外部环境的多样性也使得设计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不仅需要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差异,更要面临语言和标准的重重隔阂。图纸上的每一个标注都要经过多重文化转译,提交的文件同样要准备中、英两种版本,设计规范需依据当地情况和建筑物本身特点选择,技术规范中的每个条款都要在不同体系间对标。会议室内,汉语、英语、马来语交替响起;就连最基本的工程术语,也要在不同国家的技术语境中寻求共识。

然而,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激荡,催生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中国的筑坝经验与欧洲的精密制造在此交融,工程标准和建造工艺在此互补,提供了全新视角。设计人员用计算尺和三维模型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用工程语言的通用符号破解文化差异的密码,最终将这场跨国合作,铸就成了世界水电工程史上的典范之作。

设计破局,高坝背后的中国方案。

巴贡水电站面板堆石坝的原始设计方案由德国公司提供,采用了传统的坝体分区理念。该方案将中间堆石区(3C区)设定为杂砂岩掺30%页岩,中心堆石区(3D区)为杂砂岩掺50%页岩。然而,数值模拟计算显示,此方案下坝体最大沉降量预计将达406.4厘米,面板存在脱空甚至挤压破坏的显著风险,对大坝长期安全运行构成严峻挑战。

西北院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基于“变形协调”设计理论,开创性地提出了全新的坝体分区优化方案。新方案将主堆石区细分为3BⅠ和3BⅡ两个区域,分别采用轻风化至新鲜杂砂岩、以及中风化至新鲜杂砂岩掺10%页岩;下游堆石区(3C区)采用微风化至新鲜杂砂岩掺30%页岩;同时3DⅠ和3DⅡ粗堆石区,采用轻风化至新鲜杂砂岩大块堆石填筑,显著改善了坝料力学特性的过渡与协调性。

计算结果表明,与德国原方案相比,西北院提出的“变形协调”设计方案将竣工期与蓄水期的坝体沉降量分别降低了63%与66%,坝体向上游和向下游的水平位移也分别减少了34%和62%。这一创新设计不仅极大改善了坝体的应力应变状态,更从根本上解决了面板产生脱空和结构性裂缝的问题,为工程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彰显了中国水电设计的世界级技术水平。

丰碑永驻,从出海样本到文化桥梁

巴贡水电站意义远超240万千瓦装机容量本身,西北院以自主创新的“变形协调”设计等核心技术,真正执掌了这艘联营巨轮的“设计之舵”。从最初“借船出海”到如今“掌舵领航”,巴贡项目见证了中国水电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直至出海远航的全过程,成为中国水电高质量走向世界的典范之作。它不仅是耸立于赤道线上的物理丰碑,更是一座跨越文化的桥梁,为中国技术在全球水电舞台绽放光芒,开辟了一条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深远航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