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

 首页    >  资讯中心   >  党群工作
用党旗红擎起技术创新的那一片蓝天
来源:水电十六局 作者:陈 冰 杨幸霖 时间:2025-09-08 字体:[ ] 分享:

日前,水电十六局科研设计院捷报频传,喜讯连连:该院顺利通过计量认证扩项评审及水利甲级资质评审,并已完成福建质新公司计量资质与水利、公路等多项检测资质的首次申报准备工作。与此同时,由该院主导研发的“采用溶解热法检测硬化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项目、“人工砂饱和面干吸水率精准检测技术”两项创新成果,分别荣获2025年中施企协微创新技术成果二等奖与三等奖。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水电十六局科研设计院始终将党建工作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以“红色引擎”激活创新动能。多年来,该院通过设立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组建劳模创新工作室,推行“导师带徒”等机制,在科技创新领域屡获殊荣,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科技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党员先锋打头阵,攻坚一线显担当

“关键时刻,党员必须冲在最前面!”这不仅是科院设计院全体党员干部的共识,更是他们扎根一线、攻坚克难的生动写照。面对重大技术参数认证,重要检测资质获取及科研项目中的技术瓶颈和攻坚难题,科研设计院精准组建多支“党员突击队”,让党性修养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党员担任队长,其它各专业优秀党员骨干组成团队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硬目标”。

他们中,有人为攻克“大型现场岩体抗剪强度测试”难题,连续驻扎野外现场数十个昼夜,反复试验、调整方案,最终突破技术壁垒;有人为了BIM技术深度应用,日夜建模、优化算法,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还有人在新材料新工艺研发中,大胆创新、严谨验证,成功推动多项创新技术走向工程应用……一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吃苦在前、冲锋在先”的庄严承诺,真正体现出“一个党员一面旗,一群先锋带一片”的生动局面。

在行业甲级资质参数认证准备过程中,面对从未涉足的大型现场岩石抗剪等检测技术难题,党员突击队主动请缨,寻找合适的模拟现场,连续数日扎根现场,不断测试新的试验检测方法,最终得出满意的测试结果,为申报资质奠定了基础。类似的经历,在科院设计院的技术参数认证(资质获取)和科技创新上不断上演——无论是在试验检测、BIM技术应用、系统设计还是技术攻关环节,“党员示范岗”的同志们立足岗位亮身份、践承诺,带头钻研、引领创新,成为推动全院技术持续提升的核心力量。

平台赋能聚合力,创新团队结硕果

科技创新,离不开优质平台的支撑。科研设计院整合优势资源,一方面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创新科研工作团队”,打破专业壁垒,推动技术融合;另一方面,以集团优秀女职工标兵、行业技术专家等为核心,成立“创新工作室”,让经验与智慧在交流碰撞中迸发新火花。

“陈丽媛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围绕绿色建材、智能建造等前沿领域开展课题研究,创新科研工作团队则聚焦行业热点,先后完成了“厦门新机场飞行区场道BIM施工应用”“朝阳水库工程BIM + 智慧建造技术在面板堆石坝施工中的创新应用”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BIM技术研究项目。组建了涵盖水利水电、机场场道、新能源、智能建造等多个方向的BIM技术研发小组,形成了结构合理、专业复合的技术梯队。在厦门新机场建设中,团队自主研发了道面板及伸缩缝自动化建模系统,攻克了大规模复杂道面建模难题,实现一键生成、分钟级完成的自动化建模,在提升了建模精度与效率的同时,通过融合BIM+GIS、无人机实景采集和轻量化模型协同,实现了施工进度实时反馈、资源精准调度,显著减少了现场返工和协调成本。成果总结形成企业级BIM实施标准与工法,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技术路径和落地范例。

在以行业检测技术专家吴金灶为核心组建的“吴金灶创新工作室”试验检测技术团队,团队中以老带新,组建各专业类别创新小组,有水利水电工程、机场声道工程、抽水蓄能、高速公路及体系标准化等。团队围绕新材料新工艺开展课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例如,“采用溶解热法测定硬化水泥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试验研究”为国内外首创,成功解决了传统方法误差大的行业痛点,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国家重点工程。另一项“高含泥量胶凝砂砾石配合比研究”则在福建西音水库建设中成功应用,有效提升坝体耐久性,节省经济费用约200余万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并将有利推动行业技术发展,为胶凝砂砾料技术施工规范的出台提供数据支撑。通过成果转化,切实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项成果纳入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荐目录。

薪火相传育新人,人才梯队强根基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科研设计院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推行“导师带徒”、“以老带新”机制,由资深党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导师,与青年技术人员结对子,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到科研思维等进行全方位指导。

青年工程师小陈刚入职时还是一名“技术小白”,对许多实际操作和项目流程不甚了解。自加入“吴金灶创新工作室”后,导师吴金灶根据他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特点,量身定制培养计划。从材料性能测试、试验设计到数据分析,吴老师手把手指导,并鼓励他主动参与课题讨论与技术攻关。在导师的耐心引领下,小陈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他参与研发的“采用溶解热测定硬化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用量试验研究”等项目,不仅获得了中国大坝协会、中国黄金城集团及福建省行业科技进步奖,更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推广。

另一位青年技术能手小张,同样在“导师带徒”机制中受益显著。初入单位时,他虽然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缺乏实操经验与项目统筹能力。导师有针对性地安排他参与仪器研发项目,从方案、图纸设计到试制,全程指导把关。他参与开发的“混凝土透水系数测定仪”实用新型专利已成功应用于多个项目工程,本人也因此获评中国黄金城集团“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如今,通过“导师带徒”机制,已有20余名青年科研人员迅速崛起为为技术中坚,其中有多人入选集团“百千万”人才库,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党建红引领科技蓝,荣誉满墙映初心

在党建引领下,科研设计院掀起了持续而深入的技术创新热潮。截至目前,全院累计申报专利30余项,技术覆盖水利水电、施工方法、环保与材料等多个领域。据初步估算,这些创新成果合计为项目节约成本约2300万元,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履约水平,为工程建设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力。

科院设计院技术创新实践与卓越管理,赢得了包括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公司广泛认可,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大坝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黄金城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全国施工协会微创新二、三等奖各1项;福建省百万职工创新创效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福建水利科技进步奖3等奖3项;全国工程建设BIM大赛专业二等奖3项、优秀奖1项、全国行业职业(BIM)技能竞赛三等奖1项、优秀奖1项;全国BIM大赛“龙图杯”优秀奖1项;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等共计10余件,多项科研成果被纳入行业成果转换推荐目录……一张张证书、一座座奖杯,见证着该院以党建促创新的坚实足迹。

“未来,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将继续深化党建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让红色基因成为驱动发展的‘最强引擎’。”科院设计院负责人、集团女职工标兵陈丽嫒表示,将持续擦亮党员突击队、创新工作室等品牌,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检测”和“设计方案”。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