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0月11日,《中国水利报》在第二版以《智慧引擎赋能品质工程——新质生产力驱动四川亭子口灌区工程建设》为题报道了水电十四局承建的四川亭子口灌区工程建设情况。 文中写道,秋日暖阳洒满四川省南充市山野,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桐子坝渡槽施工现场,巨大的造槽机内电焊弧光闪烁,工人们正紧张作业;已建成的狭长渡槽内,“智成一号”智能巡检机器人往来穿梭,其头部的摄像头与多光谱探头如同敏锐“眼睛”,细致扫描混凝土槽身,精准识别肉眼难辨的微小裂纹与温度异常。行走在亭子口灌区工程施工现场,这样的“科技范儿”处处可见。 技术创新:攻克“空中长河”建设难题 “它能实时传输数据、自动生成巡检报告,极大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度。”谈及“智成一号”,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EPC(工程总承包)项目部第Ⅲ标段总工程师孙周辉介绍。这一智能设备,只是工程众多科技创新应用的缩影。 亭子口灌区工程是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干渠总长375公里,槽隧比高达86%,途经区域地质条件复杂,技术难度极大。其中,建造众多凌空飞架的“空中长河”——高大渡槽,是核心挑战之一。 在蓬安县桐子坝渡槽旁的山坡上远眺,一台DZ50—1800型造槽机稳稳架在高耸墩柱上。这台设备最大浇筑跨径50米、单跨混凝土重量近1800吨,宛如“空中移动工厂”,工人在其钢结构“怀抱”中安全平稳开展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作业,大幅度降低传统高空作业风险。“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投入两台大型造槽机从两端向中间同步施工,有效提升效率与安全水平。”孙周辉说。 渡槽墩柱施工同样不易。工程需建造29个高度超50米的墩柱,最高的达90米,且截面自上而下渐变。项目团队引入先进爬模装备,它能适配不同断面尺寸,将所有作业环节纳入封闭模架平台,既保障高空作业安全,又让施工效率提升40%以上、成本降低30%。 更复杂的考验来自外部环境。粟家庙渡槽需连续跨越张南高速、成南达万铁路、顺蓬营一级公路,且施工期间不能影响交通正常运行。为此,项目团队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攻关,在全国首次采用“上U下箱”变截面叠箱梁结构,创新使用桁架挂篮施工工艺,成功在120米跨度上架设连续刚构渡槽,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项目法人单位四川省亭子口灌区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工程“生命线”,围绕高大渡槽施工、瓦斯隧洞治理等重点难题设立14项重大科研课题,荣获一系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截至目前,工程189座隧洞已贯通159座,16座渡槽完成浇筑,按计划稳步推进建设。 数字孪生:智能集成的“聪慧大脑” 统筹复杂施工技术与庞大工程体系,离不开一套智慧化管理系统。“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的核心理念是‘简单、管用、智能’,真正实现把管理‘装进口袋’。”项目部合同部门负责人彭昱坤边说边展示工程的“智慧大脑”——智能建造平台。 该平台由数字展厅、智能建造系统及手机App(应用程序)构成,集全域感知、精准建模、智能预警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对生产、经营、人员、设备等全要素的智慧化管理。在工程指挥中心的巨幅屏幕上,工程三维立体模型清晰呈现:平台深度融合BIM(建筑信息模型)与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所有管理要素集成于数字空间;进度报表用绿、黄、红三色标注各环节状态。“绿色是正常,黄色为预警,红色表示滞后,管理人员能第一时间发现难点、打通堵点,实现精准调度。”彭昱坤边操作系统边解释。 “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孪生场景,通过遍布工地的传感器,实时获取气象、结构应力、混凝土温度、隧道气体等关键数据,与模型深度融合,实现对物理工程的实时数字映射、智能模拟与前瞻预演。”中国黄金城成都院产品经理廖悦说。 数字孪生技术不只是“看得见”的管理,更是“用得上”的决策工具。孙周辉分享了一段经历:今年7月,他在返回项目部途中遇上暴雨,通过手机App查看工地实时气象数据后,立即指挥现场人员、设备撤离,有效避免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从屏幕上的“数字蓝图”到工地上的实体工程,数字孪生技术为工程装上“聪慧大脑”,实现全要素运筹与高效管理。 智能管控:科技铸就全方位安全防线 安全生产是工程管理的重中之重,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对于拥有360个作业面、高峰期超7000人同时施工的大型工程,如何守住安全底线?答案依然离不开科技支撑。 在高大渡槽、深基坑等重点风险部位,专属二维码十分醒目。“HJC黄金城【中国区】官方网站实行‘扫码履职’制度,要求管理人员按规定频次到现场扫码,对照系统清单逐项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拍照上传,系统自动记录履职情况、跟踪整改。”亭子口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但凯介绍,数字化履职档案将安全责任压实到每个管理者的肩上。 AI(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则成了24小时“安全员”。指挥中心监控画面实时更新,系统能自动识别未佩戴安全帽等违规行为,立即发出预警督促纠正。“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高危作业点人员减少30%以上;通过‘信息化管人、智能化无人’,为一线监管加设智能防线。”但凯表示,多重举措织就严密、智能、高效的质量安全“防护网”。 智能建造平台还构建了风险闭环管理机制:从无人机或摄像头自动识别问题,到系统记录、任务分发,再到责任人整改、复核验证,全流程线上留痕,形成高效透明的数字化监管闭环。 从巡检机器人到数字孪生平台,从大型造槽机到AI安全监控,科技正深刻重塑传统水利工程建设模式。未来,亭子口灌区的“智慧”基因还将延伸至运行期——前期布设的各类信息化感知设备,将为建成后的原水精准调度、动态供水、高效运维奠定基础,让这条川东北“水脉”真正成为流淌智慧与创新的“科技长河”。(本报记者 张佳鑫) 网址链接://share.591adb.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6281304/app_key/3f324ca5ce32dd3e0dd1200e4e6c18b5 |
||||
【打印】
【关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