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9月29日电 中黄金城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深入推进实施的济南市中心城区大明湖排水分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和城市内涝治理工程,助力济南市老城区汛期积水内涝有效缓解和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防患未然,下好防汛“先手棋” 防汛之要,在于预判为先、准备为实。中黄金城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大明湖排水分区项目部在汛期到来前做了动员部署,成立了“防洪度汛”工作领导机构,设立了3支应急救援队伍、7支应急救援小队,随时能够投入抢险救灾人员达300余人,确保一旦雨情严重,可立马投入工程现场。 一套精细化、实战化的应急预案体系是行动的指南。为了能够及时、快速和有序地处置汛期强降雨带来的险情,项目部编制了完善的防汛工作方案。 阶段性汛情终会过去,但防范必须时刻在线。项目部在工程现场设置了7个应急仓库,配备了抽水车、吸污车20余台,抽水泵近80台套,发电机近30台套,同时储备了约1.5万个防汛沙袋和30余辆应急车辆。此外,项目部汛前专门开展了“解剖式”的防汛专项检查,有力增强了现场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智慧赋能,织密预警“一张网” 以科技之力,解防汛之困。与以往大规模的“人海战术”防汛不同,今年大明湖排水分区的防汛工作充满了十足的“科技范儿”。中黄金城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开发实施的一个集感知、分析、决策、调度于一体的智慧排水系统,成为了守护泉城明珠的“最强大脑”。 这套系统就像是“千里眼”“顺风耳”。智慧排水系统建设覆盖济南市整个中心城区,涉及6个行政区,864平方公里。目前共布设180个雨量站、398处管网液位监测点,接入140余个地面积水监测点,实时采集降雨量和积水深度。同时,系统以三维动态场景呈现管网、河道运行状态,全面提升了汛情感知能力。这是在北方城市首次大规模建设智慧排水系统,实现了防汛抢险从“看不见”到“看得清、看得全”的转变。 物联感知网络延伸筑牢“最后一公里”预警。这套系统从在线监测、发布预警,到预警行动、应急响应,再到抢险调度、结束防汛,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汛大脑”。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实时气象预报和现场监测数据,智能分析未来几个小时内可能出现的积水点位和积水时间,实现风险“早发现”。同时,应急保障资源、防汛人员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真正实现了防汛的精准部署,打通了防汛抢险的“神经末梢”。 智能调度,人机联动,大大提高了防汛工作效率。系统为每个积水风险点都分配了防汛人员和物资设备。一旦监测到某处开始积水,立即启动响应,不仅直接通知防汛人员开启防汛模式,还能调动附近资源投入防汛。当现场巡查人员发现新的突发积水点,可通过手机App反馈至系统,迅速增派最近人员前往处理。这种模式,大幅提升了汛期应急响应的速度和精度,为抢险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闻汛而动,打好抢险“主动仗” 今年汛期,39次降雨,特别是4次强降雨过程检验了大明湖防汛体系的成色。 过去,济南市老城区雨污水管道混接错接、管径小,堵塞严重,一下雨就淹,井盖冒溢,处处是“喷泉”,被老百姓调侃为“泉”城。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大明湖排水分区工程共完成建筑小区雨污分流及混接点改造434公里,市政道路雨污分流及混接点改造近77公里;市政道路排水管道清淤检测780余公里,管道缺陷修复630余公里。这像是给城市完成了精密的“微创手术”,解决了雨水管网渗漏、错位、破裂等问题,增强了管网系统排水功能。这是守护泉城安澜最坚实、最深沉的“根基”。 雨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场。今年汛期的降雨,较往年多了30%,且大多数强降雨发生在夜间,防汛抢险形势异常严峻。降雨期间,项目部累计出动了49台巡查车辆、37台套应急抽水设备,投入了1800多个编织袋、7600多个防汛沙袋,350多人在降雨期间24小时值班值守。 防汛没有终点,守护泉城明珠,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中黄金城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履约团队将持续筑牢防汛安全屏障,助力千年泉城永葆安澜,让大明湖永远熠熠生辉。 |
|||||
【打印】
【关闭】
|
|||||
|